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蝗蟲的介紹4

誘發蝗災原因
近年來在黃河流域和華北等地區的老蝗區蝗蟲重現,新蝗區不斷萌生,飛蝗的發生頻率逐年上升。飛蝗為何“死而復生”?有關蝗蟲研究專家分析:一個重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久旱必生蝗。近幾年,我國華北、西北、東北和黃淮海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旱災。其中黃淮海地區出現了50年未遇的旱災,比如河北的張家口和承德,已經四五年沒有下過一場透雨。河流、湖泊和水庫的水位下降或乾涸,以及沿海灘塗的拓展等,使蝗蟲的適生繁殖環境不斷增加,容易使飛蝗孳生。
氣候變化是客觀原因,但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則是內在原因。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農科院的專家們一針見血地指出:近幾年蝗災的屢泛,雖與氣候乾旱異常有關,但蝗蟲發生地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是導致蝗蟲成災的直接根源。無論是飛蝗還是草地蝗蟲,它們必須在裸露的土地上產卵,如果沒有裸露的土地就無法繁衍它們的後代。近年來隨著各種產業的開發,越來越多的植被受到破壞,尤其是江河湖畔的樹木被亂砍濫伐,水土流失加重,裸露的土地越多,飛蝗繁殖的場所也越廣。天津某地一座水庫乾涸後,由於綠化和防治措施沒有跟上,居然成了“螞蚱窩”,每年要施放數十噸農藥才能控制蝗情。
草地蝗蟲的誘發因素是過度放牧。在我國北方的廣大牧區及農牧交錯區有著不同季節的草場。近年來,由於草場管理不善,載畜量過大等原因,出現了過度放牧,導致草場的退化。而草場退化形成的裸露土地也為草原蝗蟲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草原蟲害反過來又加劇了草場的退化和沙化,一位在內蒙古工作的治蝗專家痛心地說:上世紀80年代的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有梭梭林124萬畝,那時的草原是“抬頭可見百靈鳥,隨處可見沙雞”但由於連年人為的破壞和鼠害的威脅,植被嚴重退化,當地的降雨量以年均0.42毫米的速度遞減,氣溫以年均0.03攝氏度的速度遞增。如今梭梭林只剩下8.2萬畝,乾旱、少雨、裸露和天敵消逝都是孽生蝗蟲的條件。如今內蒙古蝗蟲發生面積已經突破了億畝,是引起人們高度警覺的時候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