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蝗蟲的教紹18

蝗蟲,危害性極大,人們把它與乾旱、洪澇一起列為農業生產的三大災害之一。
蝗蟲所到之處,農作物枝殘葉落,農田慘遭破壞。
近年來,隱退多年的蝗蟲捲土重來,目前我國一些受蝗蟲危害地區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他們在採取化學防治蝗蟲的同時,也積極採取生態防治措施,用牧雞、牧鴨,甚至“牧鳥”的方式滅蝗,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控制住蝗害,人們進行著不懈的努力。請看本報記者來自河北的調查報道———
蝗蟲捲土重來
蝗蟲按季節分為夏蝗和秋蝗兩種,其繁殖力極強。由於蝗蟲危害性極大,與乾旱、洪澇一起被人們列為農業生產的三大災害之一,在蝗蟲高發區,對農作物的危害極大,面積可達30%—70%。
今年以來,蝗情仍然不斷告急,甚至呈擴大趨勢:
山東出現蝗情,黃河三角洲蝗蟲發生面積達到470萬畝。
為確保蝗蟲不起飛成災,山東省成立了治蝗指揮部,組織機動防治隊140支、培訓專業人員近萬人次、動用了600噸滅蝗農藥、740萬元專用資金,並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了全國第三個滅蝗專用機場。全面推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定位導航,增加飛機作業滅蝗,使得蝗災得到有效控制。
山西省北部大同、朔州、忻州部分地區400萬畝農田作物遭到土蝗危害,據農業植保部門提供的蟲情情報稱:遭受蝗災大田的土蝗蟲口密度一般每平米為五十頭左右,嚴重發生區蟲口密度達一百頭以上。土蝗不僅把今年退耕還林、還草的部分苗木吃光,而且還大面積危害農田,在朔州市部分地區,農田L播剛剛出土的豌豆、苜蓿等青苗已被蝗蟲吃得所剩無幾。
甘肅省蘭州、金塔、景泰等地相繼報告蝗災,其中景泰縣受災面積已超過75萬畝,其中重災區有30萬畝左右。平均每平方米的面積就有65隻蝗蟲作害,最嚴重的地方每平方米有300隻左右的蝗蟲。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800萬元,僅受災最為嚴重的寺灘鄉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00萬元。據當地農業技術中心介紹,這樣嚴重的蝗災,在景泰縣的歷史上從未有過,在甘肅省內也是十分罕見的。
蝗災最為嚴重的省份當數河北和內蒙古,近些年,兩個地區每年蝗蟲發生面積大都在千萬畝之上。河北的滄州、保定、唐山以及壩上的張家口、承德都是高發區,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治蝗。今年滄州有164萬畝灘塗和農田發生夏蝗,張家口、承德有970萬畝草場和農田發生土蝗。其中張家口有蝗面積為485萬畝,過去蝗災並不常見的蔚縣桃花鎮,一下大面積發生蝗蟲,短短兩三天時間,有8000畝農田被啃個精光,有5000畝農田需要補種。
內蒙古今年發生蝗災為全國之最,成災面積近9000萬畝。
經過兩年多的草原恢復治理,錫林郭勒草原現在已經漸漸從沙漠化草原過渡到典型草原。然而一場歷史罕見的蝗災,毀滅了7千多萬畝剛剛恢復的草原,京津風沙治理屏障被吃掉。內蒙古今年不僅受災面積超過了往年,受災程度也超過了往年,有些地方草場損失超過70%,僅防治經費就超過了億元。飛蝗不僅襲擊農田和草場,同時還襲擊城市。7月31日深夜3時,草原飛蝗遮天蔽日的飛向呼和浩特市,市民們在次日早晨開門,發現青城變成了“蝗蟲城”,數不盡的蝗蟲一夜之間佈滿了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有的地方堆積厚度達到3公分多。它們四處飛舞,街道上到處是被蝗蟲咬落的樹葉和被車輛軋死的蝗蟲。儘管環衛工人們每隔一個多小時就清掃一遍,但是蝗蟲很快又落滿了。據84歲的呼市居民王鳳英老人講,她在呼市已經生活了67年,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蝗蟲。
誘發蝗災原因
近年來在黃河流域和華北等地區的老蝗區蝗蟲重現,新蝗區不斷萌生,飛蝗的發生頻率逐年上升。飛蝗為何“死而復生”?有關蝗蟲研究專家分析:一個重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久旱必生蝗。近幾年,我國華北、西北、東北和黃淮海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旱災。其中黃淮海地區出現了50年未遇的旱災,比如河北的張家口和承德,已經四五年沒有下過一場透雨。河流、湖泊和水庫的水位下降或乾涸,以及沿海灘塗的拓展等,使蝗蟲的適生繁殖環境不斷增加,容易使飛蝗孳生。
氣候變化是客觀原因,但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則是內在原因。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農科院的專家們一針見血地指出:近幾年蝗災的屢泛,雖與氣候乾旱異常有關,但蝗蟲發生地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是導致蝗蟲成災的直接根源。無論是飛蝗還是草地蝗蟲,它們必須在裸露的土地上產卵,如果沒有裸露的土地就無法繁衍它們的後代。近年來隨著各種產業的開發,越來越多的植被受到破壞,尤其是江河湖畔的樹木被亂砍濫伐,水土流失加重,裸露的土地越多,飛蝗繁殖的場所也越廣。天津某地一座水庫乾涸後,由於綠化和防治措施沒有跟上,居然成了“螞蚱窩”,每年要施放數十噸農藥才能控制蝗情。
草地蝗蟲的誘發因素是過度放牧。在我國北方的廣大牧區及農牧交錯區有著不同季節的草場。近年來,由於草場管理不善,載畜量過大等原因,出現了過度放牧,導致草場的退化。而草場退化形成的裸露土地也為草原蝗蟲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草原蟲害反過來又加劇了草場的退化和沙化,一位在內蒙古工作的治蝗專家痛心地說:上世紀80年代的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有梭梭林124萬畝,那時的草原是“抬頭可見百靈鳥,隨處可見沙雞”但由於連年人為的破壞和鼠害的威脅,植被嚴重退化,當地的降雨量以年均0.42毫米的速度遞減,氣溫以年均0.03攝氏度的速度遞增。如今梭梭林只剩下8.2萬畝,乾旱、少雨、裸露和天敵消逝都是孽生蝗蟲的條件。如今內蒙古蝗蟲發生面積已經突破了億畝,是引起人們高度警覺的時候了。
多法並舉消滅蝗蟲害
面對近幾年連續發生的蝗災,國家有關部門和重點蝗區立即積極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農業部總結了科學的防治決策和防治戰術。即:在防治策略上,要突出飛蝗、兼顧土蝗和草原蝗蟲,狠治夏蝗、控制秋蝗、壓低來年發生基數;在防治戰術上,採取“四個結合”,即重點挑治與普遍防治相結合,地面防治與飛機防治相結合,群眾防治與專業隊防治相結合,應急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相結合;在防治技術上,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綜合運用應急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態控制技術。同時連年派出工作組赴蝗災區調查蝗情,督促指導防治工作。河北、內蒙古、山東、天津等8個省市區對高密度蝗區實施防治。
現代定位系統測蝗情
根據農業部的部署,各地都在採取相應的措施。以河北來看,多種方法都得到了較好的運用。滄州市轄區黃驊、鹽山、海興等縣市,是我國蝗蟲的高發區,中國第一次飛機除蝗就發生在該地。自1977年以來,這裡已經連續7年乾旱,造成了蝗區,河水斷流,溝塘乾涸、水庫露底,同時撂荒土地增加,植被密度下降,給蝗蟲生存創造了條件。於是近幾年來蝗蟲一直不斷,但地方政府一直採取有效措施,基本達到蝗蟲不起飛、不擴散、不成災的效果。
為了做好今年的防治工作,農業部杜青林部長,親臨該蝗區進行調研,會同省市領導一起研究對策,使該區更加強化了防範措施。堅持做到資訊傳遞到位、技術指導到位、物資供應到位、資金保障到位。確保蝗蟲不起飛、不擴散、不成災。蝗情監測採用了現代化的GSP定位測量系統,對蝗蟲產生和遷徙都能做到一目了然。蝗蟲防治採用了專群結合、飛地結合、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生態防治相結合。特別是專業防治隊伍,做到了“三統一,五集中”。即集中時間、集中人力、集中物資,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用藥、統一除治、統一驗收。在滅蝗最佳時機,噴灑農藥的運五飛機及時升空,在一個星期時間作業17個架次,防治密集連片蝗蟲發生區域36萬畝。在此同時,全市出動專業隊97個,人員58791人次,動用車輛1759輛次,大型機械118台,機動噴霧器1600台,手動噴霧器22438台,完成地面防治42萬畝。另外對一些蝗蟲發生較輕,但達到防治標準的農田採用地面機械化為主,人工防治為輔的原則進行挑治,共完成近30萬畝。使整個飛防效果達到了99%,地面防治效果達到97%。
微孢子蟲治蝗
河北省平山縣大舉治蝗,他們採用的不是化學藥物,而是採用新型生物武器———“微孢子蟲”,數十人身背新式機動噴霧器一字排開,對蝗蟲展開了拉網式的圍剿。而與以往不同的是,機動噴霧器噴出的不是農藥,而是一種肉眼看不到的小蟲子,每一毫升中就有1000億隻。有關專家認為,雖然有機磷農藥具有成本低、顯效快等特點,但如長年持續使用有機磷農藥滅蝗,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將是嚴重的。有機磷農藥在滅蝗的同時,將蝗蟲的天敵如鳥類、蟾蜍等也大量殺死。破壞了環境和生物鏈,而蝗蟲的抗藥性又一代比一代強,用藥量也逐漸增加。特別是農牧業開發區,藥物的殘留如果流入食品和飲用水源之中,還會引起污染。中國農業大學的一項科研成果———微孢子蟲治蝗法引起了治蝗人的注意。去年,他們開始在一些重要控制地區大面積推廣。經過噴灑,蝗蟲在吃下這種微孢子蟲後,寄生在蝗蟲體內,在兩至三周內蝗蟲行動遲緩,飛翔能力下降,直至最後死亡。
天敵防治受重視
除了化學和生物防治蝗蟲外,近年來,天敵防治越來越受人們重視,河北、內蒙古、山東等地都採取了雞鴨滅蝗,新疆還招引粉紅椋鳥滅蝗。為何如此?維護生物圈中的平衡。生態專家認為:生物災害出現是生物圈裏的不利於人的事件。蝗災及其他昆蟲對農作物的破壞,是最引人注目的生物災害。蝗蟲吃掉植物是它求生的本能,它也是食物鏈中的一環,還有別的動物等著吃它。蝗蟲成災,是它一下子生長繁殖太多,打破了原來生態平衡的結果。用化學方法滅蟲只能在一定時期有效,農藥長期使用,害蟲有了抗藥能力,又會成災,而這些化學藥劑的殘留,對人類自身和人類的生物朋友還會造成傷害。因此,改善生態環境,幫助這些害蟲的天敵得到發展,以抑制害蟲的繁殖,才是最好的辦法。現在草原上牛羊禁牧,是因為大牲畜以牧草為食,蹄踏齒啃,毀壞草場。放養牧雞牧鴨則以毀壞草場的昆蟲為食。既消滅了蟲害,還能加快長速。如此一來,雞群就成了草原的衛士,河北壩上地區的6萬隻牧雞,一天能吃掉600萬隻蝗蟲,作用不可低估。
防治蝗災應著手生態建設
如果說化學防治蝗蟲出於必要,那麼生態防治蝗蟲則出於必然,要讓人們完全擺脫蝗蟲干擾,並不為此操心憂慮,除蝗專家坦言:“徹底改善生態環境才是消滅蝗災的治本之策”。
專家們認為,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準明顯增強,治蝗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水準,控制蝗害是完全有把握的。但要談徹底消滅蝗災為時尚遠,我國的蝗蟲適生區還有2000多萬畝,新的蝗蟲孳生環境又在增加;而且目前草地蝗蟲的防治面積只佔發生面積的16%,同時,我國荒漠化面積正在呈擴大趨勢,特別是水土流失面積佔到國土面積的38%,這些都是防蝗除蝗的不利因素,因此蝗災在短時期內是難以根除的,所以必須要樹立長期治蝗減災的思想,建立科學可行的長效機制,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
專家們認為,“三分改,七分保。”“在綠樹成林、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的環境下,蝗蟲是決難孳生的。”在對蝗泛區開展改水、改造植被、改變土壤、改善小氣候的同時,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和數量化,使蝗蟲有足夠天敵與其對抗,這樣,即使有蝗災發生,生態系統也可以將其自然殲滅。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去年新疆昌吉州548萬畝草場發生蝗蟲災害。該州累計投放牧雞、牧鴨5.3萬隻,採取堆石築巢法招引粉紅椋鳥19萬隻,短短數天,牧雞、牧鴨以及粉紅椋鳥成功防治蝗蟲重度發生面積129萬畝。
專家們認為,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的監理制度,確保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也是當務之急。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建設的監理制度比工程監理更為重要,目前我國中西部正大規模實行退耕還林,在制定政策和規劃項目時,一定要由生態建設專家來負責和參與,特別要注意努力建立多物種的相互制約機制,比如在重發區大面積種植草牧棲、紫粒莧、苜蓿等優質牧草,徹底改造蝗蟲孳生環境,確保生態平衡。
防治蝗災過程,也是生態治理的過程。連續發生的蝗災再次警示人們:再也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代價了。隨著黨和政府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生態保護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蝗蟲被徹底控制之時,也將是我國許多地方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之日。
“雞蝗大戰” 6萬隻雞每天滅蝗600萬隻
8 月中旬,記者前往河北壩上地區採訪,見到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滅蝗戰鬥。不見飛機轟鳴,不見噴灑農藥,而是一群柴雞隨著主人的哨聲,撲向一片片有蝗蟲的草場,左尋右覓,展開圍殲戰鬥。別看平時蝗蟲能飛能跳,可在這些機靈的柴雞面前卻顯得格外的笨拙,隨著柴雞飛舞,大小蝗蟲紛紛斃命。牧雞主人劉滿英告訴記者,一隻柴雞一天能吃掉1000餘只幼年蝗蟲,100多只成年蝗蟲,河北省農業廳有關人員告訴記者說:今年,河北張家口、承德壩上草場蝗蟲發生面積970.5萬畝,為了保護草場、對付蝗蟲,河北省採取生物滅蝗方法,共投放了6萬多只牧雞在草地上與蝗蟲進行“雞蝗大戰”,每天將有600萬隻蝗蟲葬身雞腹。目前滅蝗工作已經接近尾聲,這些秋後的螞蚱確實已經蹦達不了幾天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