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蜻蜓的介紹2

豆娘比較下,多數蜻蜓的體型較大,腹部較扁平粗寬;大複眼之間的距離較豆娘近,甚至互相連接;同樣具兩對透明的翅膀。野外辨識的最大特徵是,蜻蜓停棲時,翅膀向身體兩側平展攤開,既不互相重疊,也不覆蓋腹部。要訣二 解讀生態行為1.看棲息環境蜻蜓成蟲通常習慣在稚蟲(水蠆)的棲息環境附近活動。而蜻蜓水蠆的棲息水域則依種類而不同。台灣產勾蜒科水蠆全都生活在溪流環境;晏蜒科或弓蜒科水蠆生活在溪流或池塘沼澤環境;春蜒科水蠆大多生活在溪流環境,池塘沼澤較少;蜻蜓科水蠆則大多數生活在池塘沼澤環境,只有少數生活在溪流環境。2.看食性蜻蜓屬於肉食性昆蟲,由於牠的複眼碩大發達,視力超凡,再加上身手敏捷,因此小自等飛蟲,大至蜜、蝴蝶,蜻蜓都可以在空中順利追擊攔截。體型小的獵物,蜻蜓在空中一下子便能啃食下肚,對付體型大的獵物則必須停下來慢慢享用。有機會也可能在野外看見蜻蜓捕食豆娘,或大蜻蜓捕食小蜻蜓的情形。3.看產卵行為隨著種類的不同,雌蜻蜓產卵的習慣也有非常明顯的差異。蜻蜓科、勾蜒科、春蜒科蜻蜓較常採用點水產卵的方式,有的會連續點水,一次產下三至五粒或二十至三十粒,有的則是先將一、兩百粒以上的卵排出,堆積在尾端,然後再點水將它們全部沈入水中。晏蜒科蜻蜓習慣停在水生植物、水邊青苔或泥土上產卵,一次一粒連續地慢慢產入植物莖幹或泥土、青苔縫隙中。最特殊的是,少數蜻蜓還會將尾端的卵團空投入水中。
4.看稚蟲習性蜻蜓水蠆沒有如豆娘水蠆般的尾鰓。牠們用腹部內的直腸鰓呼吸水中溶氧,因此平常會藉著從尾端緩慢吸水、排水來呼吸。當遇到危急時,蜻蜓水蠆只要快速排水即可噴射前進,速度比豆娘水蠆更快。蜻蜓水蠆和豆娘水蠆一樣都是肉食性水棲昆蟲,不過由於蜻蜓水蠆的體型較大,除了其他弱小的水棲昆蟲之外,蝌蚪、小魚苗也常是牠的主食。
(蜻蜓目Order ODONATA)

蜻蜓的介紹1

蜻蜓,是一種於春天到秋天時發生的,有著細長翅膀與腹部的昆蟲。分類上屬於蜻蛉目。蜻蜓,又稱燈烴、負勞、蟌、蝍蛉、桑蜋、蜻虰、紗羊、青娘子,是屬於蜻蛉目差翅亞目的昆蟲。它的特徵包括碩大的複眼,兩對強而有力的透明翅膀,與及修長的腹部,長約8厘米。蜻蜓一般捕食蚊子、搖蚊和其他小昆蟲, 例如蒼蠅、蜜蜂、蝴蝶等。常雌雄成群,在水邊飛行,交尾後,雌蟲產卵于水草中。蜻蜓通常在稚蟲(水蠆)棲息的湖泊、池塘、溪流或濕地附近活動。由於它們獵食害蟲, 故此被視為重要的捕獵者。2、繁殖蜻蜓雄蟲腹部第2節有一開口,內有交尾器、儲精囊等雄性生殖器官(特殊交配方式,就是因雄蟲交配器官位於腹部第2節,其他種類昆蟲交配器官是在腹部末端);而第9節有另一開口為生殖孔,是精子產出之處;第l0節末端有一對肛附器,在連結或交配時可用來夾住雌蟲。雌蟲腹部只在第9節有一開口為生殖孔,是產卵及交配之處;第10節末端亦有一對肛附器,但是較不發達,有時僅留存痕跡。1、傳精:成熟雄蟲在交配前,先將腹部向身體內部彎曲,將精子從第9節生殖孔傳送到第2節開口並儲存在儲精囊中,此後才會開始尋找雌蟲進行連結及交配。2、連結:當雄蟲發現雌蟲時,用腳將雌蟲頭部扣住,再彎起身體用腹部第l0節末端的肛附器夾住雌蟲前胸(頸部),然後才將腳放開,完成雄前雌後的連結動作。3、交配:完成連結後,如雌蟲願意,牠會將腹部彎起向前,並將第9節生殖孔與雄蟲第2節之交尾器相連結進行交配,所以說蜻蜓的愛情是兩情相悅。蜻蜓交配時大多會停棲在植物枝葉或石頭上,但有些種類則習慣在空中飛翔交配,大多形成美麗的心形圖案或不規則的橢圓形,很漂亮難怪雄的要有護妻行為。蜻蜓交配後就產卵,雄蜓在上空護衛,雌蜓在水面點水產卵,不斷地將尾部往水面清點,把卵產在水中,或水面水草上,就就是俗稱的「蜻蜓點水」。3、蜻蜓的一生蜻蜓的一生可分為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牠是屬於蜻蛉目不均翅亞目,共有三個不同型態的生活史,第一蜻蜓的卵:通常大家看到的蜻蜓點水,就是蜻蜓的雌虫在產卵,大部分種類均是點水產卵為主,少部分則以連續點水產卵。還有些是一次產下數幾卵,有些則一次產完,另外有些則會將卵產在水生植物的組織、泥土或青苔縫隙中。第二蜻蜓的稚虫:蜻蜓的稚虫是叫做水蠆,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屬肉食性,一般捕食其他水生昆虫、蝌蚪、小魚苗等。它們頭上有副面具狀的捕食器,很像沿門托缽的小乞丐,因此又有水乞丐的稱呼。 第三蜻蜓的成虫,當水蠆長大後會爬到水面的石頭或小樹枝上,緩慢的裂開背部,鑽出一隻軟弱、色淡翅膀未伸展的蜻蜓,慢慢的翅膀伸長,腹部越細長,色彩也更濃,待休息一陣子後,便會飛到天空了。4、特徵全世界約有5000種,其中日本分佈約有200種。從大型種的鬼大蜻蜓,到2cm的小紅蜻蜓,還有數種15cm的豆娘,各種各樣的種類都有被發現。蜻蜓的一生經過「蛋-幼蟲-成蟲」三個增長階段,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蜻蜓幼蟲的腹腔中有一種鰓,是在淡水中生活的水生昆蟲,被稱作為水蠆。成蟲的頭部很圓,複眼大。胸部呈箱子形,有著發達的2對長翅膀,可以通過翅膀的交替振翅飛行,也能在空中靜止。腹部細長,延長到後方。蜻蜓的食性為肉食性,在空中捕食蚊子,蠅,蝴蝶,或是其他的蜻蜓等的飛翔昆蟲。在捕食的時候用6個腳猛抓住獵物,腳上生長著大量的粗毛,可以使被捉住的獵物無法逃脫。口中尖尖的大下巴很發達,可以咬獵物吃。能夠在30分鐘進食與自己的體重相同的食量。蜻蜓的腳在捕食時很有用,但是不合適走路,所以蜻蜓除了在樹枝上停下時用腳站住外,即使是稍微的移動也需要用翅膀來飛,翅膀沒有一隻時也可以飛。5、蜻蜓有哪些種類?蜻蛉目(統稱為蜻蛉)目前在全世界有29個科近5800種。在分類學上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有翅亞綱、外生翅群中的一目,目前蜻蛉目被分為三個亞目:均翅亞目(豆娘)、間翅亞目(昔蜻蛉:目前全世界只有一科一屬兩種記錄,僅分別分布於日本及喜馬拉雅山區附近)、及不均翅亞目(蜻蜓)。一、勾蜓科:(鬼蜓科)本科蜻蜓是屬於大型的種類,台灣產勾蜓科的主要辨識特徵:(1)體成黑色具有螢黃色斑紋參雜於其中。(2)複眼並沒有緊密相連,但跟春蜓相比之下又稍微靠的近。(3)下唇前方具有裂縫。台灣記錄有2屬6種,本科蜻蜓通常會把卵產在森林中溪流流速極緩慢的地方或小瀑布下方的水池中,產卵時雌蟲會將整個身子筆直插入水中有如農夫種插秧一般。

蝗蟲的教紹18

蝗蟲,危害性極大,人們把它與乾旱、洪澇一起列為農業生產的三大災害之一。
蝗蟲所到之處,農作物枝殘葉落,農田慘遭破壞。
近年來,隱退多年的蝗蟲捲土重來,目前我國一些受蝗蟲危害地區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他們在採取化學防治蝗蟲的同時,也積極採取生態防治措施,用牧雞、牧鴨,甚至“牧鳥”的方式滅蝗,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控制住蝗害,人們進行著不懈的努力。請看本報記者來自河北的調查報道———
蝗蟲捲土重來
蝗蟲按季節分為夏蝗和秋蝗兩種,其繁殖力極強。由於蝗蟲危害性極大,與乾旱、洪澇一起被人們列為農業生產的三大災害之一,在蝗蟲高發區,對農作物的危害極大,面積可達30%—70%。
今年以來,蝗情仍然不斷告急,甚至呈擴大趨勢:
山東出現蝗情,黃河三角洲蝗蟲發生面積達到470萬畝。
為確保蝗蟲不起飛成災,山東省成立了治蝗指揮部,組織機動防治隊140支、培訓專業人員近萬人次、動用了600噸滅蝗農藥、740萬元專用資金,並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了全國第三個滅蝗專用機場。全面推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定位導航,增加飛機作業滅蝗,使得蝗災得到有效控制。
山西省北部大同、朔州、忻州部分地區400萬畝農田作物遭到土蝗危害,據農業植保部門提供的蟲情情報稱:遭受蝗災大田的土蝗蟲口密度一般每平米為五十頭左右,嚴重發生區蟲口密度達一百頭以上。土蝗不僅把今年退耕還林、還草的部分苗木吃光,而且還大面積危害農田,在朔州市部分地區,農田L播剛剛出土的豌豆、苜蓿等青苗已被蝗蟲吃得所剩無幾。
甘肅省蘭州、金塔、景泰等地相繼報告蝗災,其中景泰縣受災面積已超過75萬畝,其中重災區有30萬畝左右。平均每平方米的面積就有65隻蝗蟲作害,最嚴重的地方每平方米有300隻左右的蝗蟲。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800萬元,僅受災最為嚴重的寺灘鄉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00萬元。據當地農業技術中心介紹,這樣嚴重的蝗災,在景泰縣的歷史上從未有過,在甘肅省內也是十分罕見的。
蝗災最為嚴重的省份當數河北和內蒙古,近些年,兩個地區每年蝗蟲發生面積大都在千萬畝之上。河北的滄州、保定、唐山以及壩上的張家口、承德都是高發區,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治蝗。今年滄州有164萬畝灘塗和農田發生夏蝗,張家口、承德有970萬畝草場和農田發生土蝗。其中張家口有蝗面積為485萬畝,過去蝗災並不常見的蔚縣桃花鎮,一下大面積發生蝗蟲,短短兩三天時間,有8000畝農田被啃個精光,有5000畝農田需要補種。
內蒙古今年發生蝗災為全國之最,成災面積近9000萬畝。
經過兩年多的草原恢復治理,錫林郭勒草原現在已經漸漸從沙漠化草原過渡到典型草原。然而一場歷史罕見的蝗災,毀滅了7千多萬畝剛剛恢復的草原,京津風沙治理屏障被吃掉。內蒙古今年不僅受災面積超過了往年,受災程度也超過了往年,有些地方草場損失超過70%,僅防治經費就超過了億元。飛蝗不僅襲擊農田和草場,同時還襲擊城市。7月31日深夜3時,草原飛蝗遮天蔽日的飛向呼和浩特市,市民們在次日早晨開門,發現青城變成了“蝗蟲城”,數不盡的蝗蟲一夜之間佈滿了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有的地方堆積厚度達到3公分多。它們四處飛舞,街道上到處是被蝗蟲咬落的樹葉和被車輛軋死的蝗蟲。儘管環衛工人們每隔一個多小時就清掃一遍,但是蝗蟲很快又落滿了。據84歲的呼市居民王鳳英老人講,她在呼市已經生活了67年,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蝗蟲。
誘發蝗災原因
近年來在黃河流域和華北等地區的老蝗區蝗蟲重現,新蝗區不斷萌生,飛蝗的發生頻率逐年上升。飛蝗為何“死而復生”?有關蝗蟲研究專家分析:一個重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久旱必生蝗。近幾年,我國華北、西北、東北和黃淮海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旱災。其中黃淮海地區出現了50年未遇的旱災,比如河北的張家口和承德,已經四五年沒有下過一場透雨。河流、湖泊和水庫的水位下降或乾涸,以及沿海灘塗的拓展等,使蝗蟲的適生繁殖環境不斷增加,容易使飛蝗孳生。
氣候變化是客觀原因,但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則是內在原因。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農科院的專家們一針見血地指出:近幾年蝗災的屢泛,雖與氣候乾旱異常有關,但蝗蟲發生地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是導致蝗蟲成災的直接根源。無論是飛蝗還是草地蝗蟲,它們必須在裸露的土地上產卵,如果沒有裸露的土地就無法繁衍它們的後代。近年來隨著各種產業的開發,越來越多的植被受到破壞,尤其是江河湖畔的樹木被亂砍濫伐,水土流失加重,裸露的土地越多,飛蝗繁殖的場所也越廣。天津某地一座水庫乾涸後,由於綠化和防治措施沒有跟上,居然成了“螞蚱窩”,每年要施放數十噸農藥才能控制蝗情。
草地蝗蟲的誘發因素是過度放牧。在我國北方的廣大牧區及農牧交錯區有著不同季節的草場。近年來,由於草場管理不善,載畜量過大等原因,出現了過度放牧,導致草場的退化。而草場退化形成的裸露土地也為草原蝗蟲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草原蟲害反過來又加劇了草場的退化和沙化,一位在內蒙古工作的治蝗專家痛心地說:上世紀80年代的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有梭梭林124萬畝,那時的草原是“抬頭可見百靈鳥,隨處可見沙雞”但由於連年人為的破壞和鼠害的威脅,植被嚴重退化,當地的降雨量以年均0.42毫米的速度遞減,氣溫以年均0.03攝氏度的速度遞增。如今梭梭林只剩下8.2萬畝,乾旱、少雨、裸露和天敵消逝都是孽生蝗蟲的條件。如今內蒙古蝗蟲發生面積已經突破了億畝,是引起人們高度警覺的時候了。
多法並舉消滅蝗蟲害
面對近幾年連續發生的蝗災,國家有關部門和重點蝗區立即積極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農業部總結了科學的防治決策和防治戰術。即:在防治策略上,要突出飛蝗、兼顧土蝗和草原蝗蟲,狠治夏蝗、控制秋蝗、壓低來年發生基數;在防治戰術上,採取“四個結合”,即重點挑治與普遍防治相結合,地面防治與飛機防治相結合,群眾防治與專業隊防治相結合,應急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相結合;在防治技術上,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綜合運用應急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態控制技術。同時連年派出工作組赴蝗災區調查蝗情,督促指導防治工作。河北、內蒙古、山東、天津等8個省市區對高密度蝗區實施防治。
現代定位系統測蝗情
根據農業部的部署,各地都在採取相應的措施。以河北來看,多種方法都得到了較好的運用。滄州市轄區黃驊、鹽山、海興等縣市,是我國蝗蟲的高發區,中國第一次飛機除蝗就發生在該地。自1977年以來,這裡已經連續7年乾旱,造成了蝗區,河水斷流,溝塘乾涸、水庫露底,同時撂荒土地增加,植被密度下降,給蝗蟲生存創造了條件。於是近幾年來蝗蟲一直不斷,但地方政府一直採取有效措施,基本達到蝗蟲不起飛、不擴散、不成災的效果。
為了做好今年的防治工作,農業部杜青林部長,親臨該蝗區進行調研,會同省市領導一起研究對策,使該區更加強化了防範措施。堅持做到資訊傳遞到位、技術指導到位、物資供應到位、資金保障到位。確保蝗蟲不起飛、不擴散、不成災。蝗情監測採用了現代化的GSP定位測量系統,對蝗蟲產生和遷徙都能做到一目了然。蝗蟲防治採用了專群結合、飛地結合、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生態防治相結合。特別是專業防治隊伍,做到了“三統一,五集中”。即集中時間、集中人力、集中物資,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用藥、統一除治、統一驗收。在滅蝗最佳時機,噴灑農藥的運五飛機及時升空,在一個星期時間作業17個架次,防治密集連片蝗蟲發生區域36萬畝。在此同時,全市出動專業隊97個,人員58791人次,動用車輛1759輛次,大型機械118台,機動噴霧器1600台,手動噴霧器22438台,完成地面防治42萬畝。另外對一些蝗蟲發生較輕,但達到防治標準的農田採用地面機械化為主,人工防治為輔的原則進行挑治,共完成近30萬畝。使整個飛防效果達到了99%,地面防治效果達到97%。
微孢子蟲治蝗
河北省平山縣大舉治蝗,他們採用的不是化學藥物,而是採用新型生物武器———“微孢子蟲”,數十人身背新式機動噴霧器一字排開,對蝗蟲展開了拉網式的圍剿。而與以往不同的是,機動噴霧器噴出的不是農藥,而是一種肉眼看不到的小蟲子,每一毫升中就有1000億隻。有關專家認為,雖然有機磷農藥具有成本低、顯效快等特點,但如長年持續使用有機磷農藥滅蝗,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將是嚴重的。有機磷農藥在滅蝗的同時,將蝗蟲的天敵如鳥類、蟾蜍等也大量殺死。破壞了環境和生物鏈,而蝗蟲的抗藥性又一代比一代強,用藥量也逐漸增加。特別是農牧業開發區,藥物的殘留如果流入食品和飲用水源之中,還會引起污染。中國農業大學的一項科研成果———微孢子蟲治蝗法引起了治蝗人的注意。去年,他們開始在一些重要控制地區大面積推廣。經過噴灑,蝗蟲在吃下這種微孢子蟲後,寄生在蝗蟲體內,在兩至三周內蝗蟲行動遲緩,飛翔能力下降,直至最後死亡。
天敵防治受重視
除了化學和生物防治蝗蟲外,近年來,天敵防治越來越受人們重視,河北、內蒙古、山東等地都採取了雞鴨滅蝗,新疆還招引粉紅椋鳥滅蝗。為何如此?維護生物圈中的平衡。生態專家認為:生物災害出現是生物圈裏的不利於人的事件。蝗災及其他昆蟲對農作物的破壞,是最引人注目的生物災害。蝗蟲吃掉植物是它求生的本能,它也是食物鏈中的一環,還有別的動物等著吃它。蝗蟲成災,是它一下子生長繁殖太多,打破了原來生態平衡的結果。用化學方法滅蟲只能在一定時期有效,農藥長期使用,害蟲有了抗藥能力,又會成災,而這些化學藥劑的殘留,對人類自身和人類的生物朋友還會造成傷害。因此,改善生態環境,幫助這些害蟲的天敵得到發展,以抑制害蟲的繁殖,才是最好的辦法。現在草原上牛羊禁牧,是因為大牲畜以牧草為食,蹄踏齒啃,毀壞草場。放養牧雞牧鴨則以毀壞草場的昆蟲為食。既消滅了蟲害,還能加快長速。如此一來,雞群就成了草原的衛士,河北壩上地區的6萬隻牧雞,一天能吃掉600萬隻蝗蟲,作用不可低估。
防治蝗災應著手生態建設
如果說化學防治蝗蟲出於必要,那麼生態防治蝗蟲則出於必然,要讓人們完全擺脫蝗蟲干擾,並不為此操心憂慮,除蝗專家坦言:“徹底改善生態環境才是消滅蝗災的治本之策”。
專家們認為,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準明顯增強,治蝗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水準,控制蝗害是完全有把握的。但要談徹底消滅蝗災為時尚遠,我國的蝗蟲適生區還有2000多萬畝,新的蝗蟲孳生環境又在增加;而且目前草地蝗蟲的防治面積只佔發生面積的16%,同時,我國荒漠化面積正在呈擴大趨勢,特別是水土流失面積佔到國土面積的38%,這些都是防蝗除蝗的不利因素,因此蝗災在短時期內是難以根除的,所以必須要樹立長期治蝗減災的思想,建立科學可行的長效機制,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
專家們認為,“三分改,七分保。”“在綠樹成林、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的環境下,蝗蟲是決難孳生的。”在對蝗泛區開展改水、改造植被、改變土壤、改善小氣候的同時,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和數量化,使蝗蟲有足夠天敵與其對抗,這樣,即使有蝗災發生,生態系統也可以將其自然殲滅。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去年新疆昌吉州548萬畝草場發生蝗蟲災害。該州累計投放牧雞、牧鴨5.3萬隻,採取堆石築巢法招引粉紅椋鳥19萬隻,短短數天,牧雞、牧鴨以及粉紅椋鳥成功防治蝗蟲重度發生面積129萬畝。
專家們認為,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的監理制度,確保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也是當務之急。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建設的監理制度比工程監理更為重要,目前我國中西部正大規模實行退耕還林,在制定政策和規劃項目時,一定要由生態建設專家來負責和參與,特別要注意努力建立多物種的相互制約機制,比如在重發區大面積種植草牧棲、紫粒莧、苜蓿等優質牧草,徹底改造蝗蟲孳生環境,確保生態平衡。
防治蝗災過程,也是生態治理的過程。連續發生的蝗災再次警示人們:再也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代價了。隨著黨和政府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生態保護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蝗蟲被徹底控制之時,也將是我國許多地方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之日。
“雞蝗大戰” 6萬隻雞每天滅蝗600萬隻
8 月中旬,記者前往河北壩上地區採訪,見到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滅蝗戰鬥。不見飛機轟鳴,不見噴灑農藥,而是一群柴雞隨著主人的哨聲,撲向一片片有蝗蟲的草場,左尋右覓,展開圍殲戰鬥。別看平時蝗蟲能飛能跳,可在這些機靈的柴雞面前卻顯得格外的笨拙,隨著柴雞飛舞,大小蝗蟲紛紛斃命。牧雞主人劉滿英告訴記者,一隻柴雞一天能吃掉1000餘只幼年蝗蟲,100多只成年蝗蟲,河北省農業廳有關人員告訴記者說:今年,河北張家口、承德壩上草場蝗蟲發生面積970.5萬畝,為了保護草場、對付蝗蟲,河北省採取生物滅蝗方法,共投放了6萬多只牧雞在草地上與蝗蟲進行“雞蝗大戰”,每天將有600萬隻蝗蟲葬身雞腹。目前滅蝗工作已經接近尾聲,這些秋後的螞蚱確實已經蹦達不了幾天了。

蝗蟲的教紹17

蝗蟲的壽命3至6個月蝗群齊飛上天,遮天蔽日,翅膀振動,如狂風呼嘯;蝗群借風力可日飛百十公里,一般大小 的蝗群每天可吞噬相當於2500人的食物量。蝗蟲的壽命3至6個月,每更新一代數量 增長10倍。蝗蟲的危害之大,影響之廣令人震驚。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 world/2005-04/22/content_2862966.htm 版本二: 蝗蟲的壽命一般為2–3個月左右一年繁殖三四代 蝗蟲,讓全球頭疼 在世界範圍內,蝗蟲都是農作物的頭號害蟲。近年來,我國幾乎年年有蝗災,蝗蟲所到之處,農作物枝殘葉落,農田慘遭劫掠。蝗災不光直接對農業生產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還會損害一個國家的形像和國際聲譽,因為蝗災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科技落後,是綜合國力差的一種體現。蝗蟲是世界性的大害蟲,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發生過不同程度的蝗災,尤以非洲和亞洲一些發展中國家蝗災發生最為頻繁,危害也最重,而澳洲、歐洲和拉丁美洲國家蝗災相對少些,危害較輕。蝗蟲繁殖能力驚人全世界所記載的蝗蟲有萬種以上,其中中國有900多種。蝗蟲的一生有3個蟲態,即卵、若蟲和成蟲。卵生活在土壤中,不能自由活動;若蟲分5個齡期,也就是說要脫5次皮,脫皮前後一般不取食或取食很少;成蟲具有能飛翔的翅膀和成熟的生殖器,並能交配產卵,繁育後代。蝗蟲從卵出生到成蝗交配繁殖大約30天左右。一頭成熟雌性飛蝗一生平均能產卵200粒以上,最多能達1000粒左右,因此,蝗蟲的繁殖能力非常驚人。蝗蟲的壽命一般為2–3個月左右,因此,在溫帶地區,飛蝗一般一年兩代,在熱帶地區如澳洲、我國的海南島等一年能繁殖4代,暖溫帶地區也有3代的情況。蝗蟲的取食量很大,一生大約需取食植物100克左右,其中成蟲的取食量占總量的一半以上,因此,發生地的食物被喫完後,成蟲會群集遷飛,造成蝗災。成蟲的飛行能力很強,平均每小時能飛行4000米左右,能連續飛行幾十個小時,1963年,沙漠蝗橫渡大西洋的飛行就給非洲國家造成巨大災難。

蝗蟲的教紹16

首先,關於蝗蟲與蚱蜢部分:"蝗蟲俗稱「蚱蜢」,台語稱之為「草螟仔」。牠們的生活史是卵-若蟲-成蟲,屬不完全變態。具咀嚼式口器,為植食性昆蟲。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叢中,常看到牠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葉片,牠的觸角沒有螽斯那麼長,呈短鞭狀,但擁有強而有力的後腿,可利用彈跳來避開天敵。有時可看到兩隻蝗蟲雄上雌下的結婚畫面"“蝗蟲 直翅目 蝗科 Acridiidae特徵:蝗蟲通常為綠色或褐色,頭大,觸角短,大約是頭頂到口器的2 倍。 複眼發達,單眼 3 個,口器為咀嚼式。其發聲器官在後腳腿節具有一列乳頭狀突起,此突起若和前翅翅脈摩擦便能發出聲音。習性:蝗蟲以禾本科植物為食,可分遷移型及非遷移型,尤以前者為害性更大。其幼蟲稱為蝗蛹,以禾草或樹葉為食,通常只具翅芽,喜跳躍,經 4 ~ 7 次脫皮就成蟲了。”不過這麼說似乎還有點攏統,我整理了以下資料可以參考“1921年,一位俄國生物學家才解開這個千古謎團。原來,蝗蟲就是蚱蜢,牠們是同一種昆蟲,一群群的蝗蟲是發狂的蚱蜢。如果你把一群蚱蜢養在瓶子裏,讓牠們處在擁擠,彼此碰撞的環境下,牠們就會開始產生變化!翅膀慢慢變長,原本土褐色的身體逐漸變得鮮艷,呈現鮮黃色甚至粉紅色,鞘翅上出現條紋和斑點,顏色甚至會深到變成亮黑色,產的卵也比原來的蚱蜢多很多。牠們也由原本溫馴變得不安、躁動、貪吃、於是本來只吃草葉的蚱蜢變成什麼都會吃的蝗蟲。環境會造成生物形體個性改變的例子,我們在蝗蟲身上看到了最戲劇化的例子。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旱災時特別容易產生蝗災,因為乾旱將散居各處的蚱蜢趕到少數找得到食物的山谷裏去,可是聚集多了,同類的推擠碰撞,讓蚱蜢變成蝗蟲,蝗蟲又可以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後代,於是整個山谷裏層層疊疊堆滿了蝗蟲,在某個日子,牠們就飛向天空,就形成了蝗災。”“長在蚱蜢腿上的一種感應接收器~為天然演化機制,這種感應接收器~一旦經過劇烈摩擦~則會使此時的蚱蜢活力旺盛...肌肉擴張~外殼顏色開始改變!!群聚的蚱蜢~互相碰觸,互相擠壓...腿部摩擦的機會增加~則會使這些蚱蜢異常活躍..變成群體行動~且這群蚱蜢一邊跳..一邊突變.這樣的動作使這一代的蚱蜢變成了恐怖組織~延路吃~直到背後翅膀發育完成!則集體飛行...處於狂暴狀態的蚱蜢~可以吃掉跟自己體重一樣的植物(或許不算什麼...但是幾百萬隻的蚱蜢...)而體態泛紅~具飛行能力...此時的蚱蜢則轉態為人人驚慌的蝗蟲...這種情況當然不常發生~通常在長期的乾旱後....突然的雨季來臨!”因此問題一:蝗蟲和蚱蜢的差別,我想其實是同一種,只是算是一種改變吧!!另外問題二:蝗蟲(也就是蚱蜢)和螳螂的差別就很大囉!!“螳螂台語俗稱《草猴》特點:1.生活史是經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屬於漸進不完全變態的昆蟲。2.這一目昆蟲幼生期叫做『若蟲』,因為和成蟲在外觀上差異不大。3.上翅交互蓋在腹部上,下翅則摺在上翅之下。4.有咀嚼式口器,是純肉食性的昆蟲。5.前腳粗壯有力,像鐮刀,上面有一整排的尖刺,中、後腳比較細長。6.產卵時會分泌泡沫膠質包著卵粒,等硬化後形成保護作用。”“螳螂 螳螂目(order Manodea) 特徵:螳螂有一靈活的三角頭,前胸扁長,前腳脛節上具有銳利的齒狀刺,呈鐮刀狀。複眼發達,單眼三個,觸角細長。體色以綠色、褐色較常見,會以體色和環境相配合而自保。其卵囊呈海綿狀附於植物上,叫「螵蛸」。習性:螳螂性殘暴(為肉食性昆蟲),遇到強敵時,會威嚇對方。交尾時雌蟲常會將雄蟲上半身吃掉以補充養份。有時螳螂的卵囊(螵蛸)亦會被寄生,而使卵孵化成其他昆蟲。”由上述的比較,可以跟您說明蝗蟲與螳螂的差別:1.“目”的不同:蝗蟲為直翅目蝗科;螳螂為螳螂目2.特徵不同:可以參考上面的內容,蝗蟲頭大觸角短;螳螂有三角頭,前胸扁長,前腳脛節上具有銳利的齒狀刺,呈鐮刀狀。3.食物不同:蝗蟲為禾本科植物為主;螳螂是肉習性昆蟲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蝗蟲的介紹15

首先,關於蝗蟲與蚱蜢部分:"蝗蟲俗稱「蚱蜢」,台語稱之為「草螟仔」。牠們的生活史是卵-若蟲-成蟲,屬不完全變態。具咀嚼式口器,為植食性昆蟲。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叢中,常看到牠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葉片,牠的觸角沒有螽斯那麼長,呈短鞭狀,但擁有強而有力的後腿,可利用彈跳來避開天敵。有時可看到兩隻蝗蟲雄上雌下的結婚畫面"“蝗蟲 直翅目 蝗科 Acridiidae特徵:蝗蟲通常為綠色或褐色,頭大,觸角短,大約是頭頂到口器的2 倍。 複眼發達,單眼 3 個,口器為咀嚼式。其發聲器官在後腳腿節具有一列乳頭狀突起,此突起若和前翅翅脈摩擦便能發出聲音。習性:蝗蟲以禾本科植物為食,可分遷移型及非遷移型,尤以前者為害性更大。其幼蟲稱為蝗蛹,以禾草或樹葉為食,通常只具翅芽,喜跳躍,經 4 ~ 7 次脫皮就成蟲了。”不過這麼說似乎還有點攏統,我整理了以下資料可以參考“1921年,一位俄國生物學家才解開這個千古謎團。原來,蝗蟲就是蚱蜢,牠們是同一種昆蟲,一群群的蝗蟲是發狂的蚱蜢。如果你把一群蚱蜢養在瓶子裏,讓牠們處在擁擠,彼此碰撞的環境下,牠們就會開始產生變化!翅膀慢慢變長,原本土褐色的身體逐漸變得鮮艷,呈現鮮黃色甚至粉紅色,鞘翅上出現條紋和斑點,顏色甚至會深到變成亮黑色,產的卵也比原來的蚱蜢多很多。牠們也由原本溫馴變得不安、躁動、貪吃、於是本來只吃草葉的蚱蜢變成什麼都會吃的蝗蟲。環境會造成生物形體個性改變的例子,我們在蝗蟲身上看到了最戲劇化的例子。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旱災時特別容易產生蝗災,因為乾旱將散居各處的蚱蜢趕到少數找得到食物的山谷裏去,可是聚集多了,同類的推擠碰撞,讓蚱蜢變成蝗蟲,蝗蟲又可以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後代,於是整個山谷裏層層疊疊堆滿了蝗蟲,在某個日子,牠們就飛向天空,就形成了蝗災。”“長在蚱蜢腿上的一種感應接收器~為天然演化機制,這種感應接收器~一旦經過劇烈摩擦~則會使此時的蚱蜢活力旺盛...肌肉擴張~外殼顏色開始改變!!群聚的蚱蜢~互相碰觸,互相擠壓...腿部摩擦的機會增加~則會使這些蚱蜢異常活躍..變成群體行動~且這群蚱蜢一邊跳..一邊突變.這樣的動作使這一代的蚱蜢變成了恐怖組織~延路吃~直到背後翅膀發育完成!則集體飛行...處於狂暴狀態的蚱蜢~可以吃掉跟自己體重一樣的植物(或許不算什麼...但是幾百萬隻的蚱蜢...)而體態泛紅~具飛行能力...此時的蚱蜢則轉態為人人驚慌的蝗蟲...這種情況當然不常發生~通常在長期的乾旱後....突然的雨季來臨!”因此問題一:蝗蟲和蚱蜢的差別,我想其實是同一種,只是算是一種改變吧!!另外問題二:蝗蟲(也就是蚱蜢)和螳螂的差別就很大囉!!“螳螂台語俗稱《草猴》特點:1.生活史是經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屬於漸進不完全變態的昆蟲。2.這一目昆蟲幼生期叫做『若蟲』,因為和成蟲在外觀上差異不大。3.上翅交互蓋在腹部上,下翅則摺在上翅之下。4.有咀嚼式口器,是純肉食性的昆蟲。5.前腳粗壯有力,像鐮刀,上面有一整排的尖刺,中、後腳比較細長。6.產卵時會分泌泡沫膠質包著卵粒,等硬化後形成保護作用。”“螳螂 螳螂目(order Manodea) 特徵:螳螂有一靈活的三角頭,前胸扁長,前腳脛節上具有銳利的齒狀刺,呈鐮刀狀。複眼發達,單眼三個,觸角細長。體色以綠色、褐色較常見,會以體色和環境相配合而自保。其卵囊呈海綿狀附於植物上,叫「螵蛸」。習性:螳螂性殘暴(為肉食性昆蟲),遇到強敵時,會威嚇對方。交尾時雌蟲常會將雄蟲上半身吃掉以補充養份。有時螳螂的卵囊(螵蛸)亦會被寄生,而使卵孵化成其他昆蟲。”

蝗蟲的介紹14

幼蟲的綠色體色,是一種天然的保護色,在綠色的植物中可以隱藏自已,使敵人不易發現,但在白天活動時,還是常遭小鳥的捕捉殺害、因此,沒有翅的幼蟲,在草叢中甚少活動,並多在不顯眼的地方單獨生活。幼蟲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常常用後足突然躍起,跳入草叢深處。
出現在草原中的蝗蟲成蟲
  草食性的蝗蟲幼蟲,身體的保護色是綠色 ; 但到了成蟲時期,由於在產卵和交尾時,必須到植物稀疏的地面進行,所以羽化後的體色,通常變為和地面非常近似的褐色。
  此外,到秋天的時候,成蟲的體色也會跟著變為近似枯草的顏 色。
  同樣是草食性的昆蟲,也會因生活棲所和成長期的不同,而改變體色。
蝗蟲類的交尾與產卵
以視覺尋找雌蟲的蝗蟲
  在開闊的草原上活動的蝗蟲類,眼睛非常地發達。
  如果在草叢上投擲木片,附近的雄性蝗蟲,會突然躍至木片上 ; 這是因牠將木片誤認為雌蝗蟲,而想和它交尾之故。由此可知,成蟲可以用眼睛,來尋找區別異性。
  蝗蟲的成蟲,常在草叢中出沒,並在綠草稀疏、視野廣闊的空地上群聚在一起,和伴侶交尾。
負蝗的交尾
  負蝗要在廣闊的平原上尋找交尾的對象,並不是很容易的。
  雄蟲也是利用眼睛尋找伴侶的,但為了確實尋找交尾的對象,在較早時期就必須先確認對象的體色、頭和觸角的形狀等。
  待確定是同種的雌蟲時,雄蟲就騎在雌蟲的背上,並維持看這種姿勢,在交尾期來臨前,都一直生活 在一起。
  採取這種尋偶方法的目的,是為了確實進行同種交尾,防止雜交。
以鳴叫聲呼叫雌蟲的蝗蟲
  在隱藏於草堆中的小型蝗蟲類中,也有白天以鳴聲呼叫雌蟲的。此類蝗蟲利用後腳摩擦前翅的銼,而發出聲音。這種聲音除了能表明他的勢力範圍、呼叫蝗蟲外,還有恐嚇其他種蝗蟲的意思。因種類不同,鳴聲也不同。
  相同種類的雌蟲,在聽到雄蟲的呼叫時,就會應召前往雄蟲的勢力範圍,然後互相接近交尾。
在土中和植物莖中產卵的蝗蟲類
  交尾完畢之後,蝗蟲的雌蟲就把產卵管插入地中產卵 ; 沒 有產卵管的蝗蟲類,也會把腹部插入 土中,產下被泡沫包裹 著的卵。有些種類也將產卵管插人草莖或樹幹中,把卵產在 裏面。
  直翅類的昆蟲,每年只交尾l次,通常在夏秋之間發生 ;然後在 土中,或是植物的莖內產卵,並以卵越冬。但也有一些種類,足以幼蟲和成蟲來過冬的 。
遷移的蝗蟲
  蝗蟲通常在廣闊的草原上,稀稀落落地生活著。但在氣候適宜,植物生長茂盛,天敵較少的地方,數量也會不斷增加。因此,蝗蟲的數目和食物的量就會漸漸不能平衡,而慢慢誕生出身體帶黑色的蝗蟲。黑色的蝗蟲逐漸聚集在一起,成群羽化,而變 成具有較長翅膀的蝗蟲。
  這些蝗蟲為了尋求有豐富食物的地方,就會一齊飛出,成群遷移。在中國或非洲等地,常常可以見到大群蝗蟲突然飛過,遮蔽天空,使大地為之變色的驚人景觀。蝗蟲過境,往往造成農作物大規模的損失和災害。
  蝗蟲在散居生活時,體色與四周植物一樣是綠色的,可以和環境融成一片。待數目增多時,同種類的蝗蟲體色就變黑,而產生具長翅的成蟲。像這種為了移動,另尋食物和棲所,而產生的變化,稱為遷移型。
翅變長的蝗蟲
  具長翅的黑色蝗蟲,是在一狹小的生活環境中,飼育過多的蝗蟲,所產生的變形蝗蟲。
  當單位面積中的蝗蟲數變多的時候,彼此之間,就會有打鬥的情形發生。此時,同類的氣味會刺激蝗蟲的腦,使體中的荷爾蒙發生作用,而改變身體的構造。
因此,脫皮後的蝗蟲,體色就變成黑色,並羽化成具長翅的遷移型蝗蟲。

蝗蟲的介紹13

◎負蝗的交尾  負蝗要在廣闊的平原上尋找交尾的對象,並不是很容易的。雄蟲也是利用眼睛尋找伴侶的,但為了確實尋找交尾的對象,在較早時期就必須先確認對象的體色、頭和觸角的形狀等。待確定是同種的雌蟲時,雄蟲就騎在雌蟲的背上,並維持看這種姿勢,在交尾期來臨前,都一直生活在一起。採取這種尋偶方法的目的,是為了確實進行同種交尾,防止雜交。
◎以鳴叫聲呼叫雌蟲的蝗蟲  在隱藏於草堆中的小型蝗蟲類中,也有白天以鳴聲呼叫雌蟲的。此類蝗蟲利用後腳摩擦前翅的銼,而發出聲音。這種聲音除了能表明他的勢力範圍、呼叫蝗蟲外,還有恐嚇其他種蝗蟲的意思。因種類不同,鳴聲也不同。  相同種類的雌蟲,在聽到雄蟲的呼叫時,就會應召前往雄蟲的勢力範圍,然後互相接近交尾。
◎在土中和植物莖中產卵的蝗蟲類  交尾完畢之後,蝗蟲的雌蟲就把產卵管插入地中產卵;沒有產卵管的蝗蟲類,也會把腹部插入土中,產下被泡沫包裹著的卵。有些種類也將產卵管插人草莖或樹幹中,把卵產在裏面。  直翅類的昆蟲,每年只交尾l次,通常在夏秋之間發生;然後在土中,或是植物的莖內產卵,並以卵越冬。但也有一些種類,足以幼蟲和成蟲來過冬的。
◎遷移的蝗蟲  蝗蟲通常在廣闊的草原上,稀稀落落地生活著。但在氣候適宜,植物生長茂盛,天敵較少的地方,數量也會不斷增加。因此,蝗蟲的數目和食物的量就會漸漸不能平衡,而慢慢誕生出身體帶黑色的蝗蟲。黑色的蝗蟲逐漸聚集在一起,成群羽化,而變成具有較長翅膀的蝗蟲。  這些蝗蟲為了尋求有豐富食物的地方,就會一齊飛出,成群遷移。在中國或非洲等地,常常可以見到大群蝗蟲突然飛過,遮蔽天空,使大地為之變色的驚人景觀。蝗蟲過境,往往造成農作物大規模的損失和災害。  蝗蟲在散居生活時,體色與四周植物一樣是綠色的,可以和環境融成一片。待數目增多時,同種類的蝗蟲體色就變黑,而產生具長翅的成蟲。像這種為了移動,另尋食物和棲所,而產生的變化,稱為遷移型。
◎翅變長的蝗蟲  具長翅的黑色蝗蟲,是在一狹小的生活環境中,飼育過多的蝗蟲,所產生的變形蝗蟲。當單位面積中的蝗蟲數變多的時候,彼此之間,就會有打鬥的情形發生。此時,同類的氣味會刺激蝗蟲的腦,使體中的荷爾蒙發生作用,而改變身體的構造。因此,脫皮後的蝗蟲,體色就變成黑色,並羽化成具長翅的遷移型蝗蟲。

蝗蟲的介紹12

◎以視覺尋找雌蟲的蝗蟲  在開闊的草原上活動的蝗蟲類,眼睛非常地發達。如果在草叢上投擲木片,附近的雄性蝗蟲,會突然躍至木片上;這是因牠將木片誤認為雌蝗蟲,而想和它交尾之故。由此可知,成蟲可以用眼睛,來尋找區別異性。蝗蟲的成蟲,常在草叢中出沒,並在綠草稀疏、視野廣闊的空地上群聚在一起,和伴侶交尾。

蝗蟲的介紹11

◎出現在草原中的蝗蟲成蟲  草食性的蝗蟲幼蟲,身體的保護色是綠色;但到了成蟲時期,由於在產卵和交尾時,必須到植物稀疏的地面進行,所以羽化後的體色,通常變為和地面非常近似的褐色。此外,到秋天的時候,成蟲的體色也會跟著變為近似枯草的顏色。同樣是草食性的昆蟲,也會因生活棲所和成長期的不同,而改變體色。

蝗蟲的介紹10

蝗蟲不管是在飛翔或是棲息時,都一定是成群結隊,很少離群獨居的。這種群居的生活型態,是由牠們的習性和環境所造成。
  雌蝗產卵時,會選擇土質堅硬,並含有相當溫度、陽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但是,在廣大的田野裡,能符合這種條件的地區很少,所以往往牠們就同在一個面積不大,但條件合適的地方,大批集中產卵。最後,形成幾乎一起孵化的情形,而從幼蟲期,也養成互相跟隨的習性。
  另外,蝗蟲體溫會隨環境改變,而牠們為了增高體溫,促進生理機能活躍,所以才選擇成群活動,並且行進的方向,總會依循太陽的方向為指標。
  蝗蟲要結隊飛行前,只要有少數在空中盤旋,就能刺激並引起地面蝗蟲的感應,不久就會成群飛起,隊伍逐漸擴大。
0
  蝗蟲是草食性的昆蟲,從卵孵出來的幼蟲,和成蟲有相似的體形,經常潛入草叢中,以植物的莖葉為食。  幼蟲的綠色體色,是一種天然的保護色,在綠色的植物中可以隱藏自已,使敵人不易發現,但在白天活動時,還是常遭小鳥的捕捉殺害、因此,沒有翅的幼蟲,在草叢中甚少活動,並多在不顯眼的地方單獨生活。幼蟲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常常用後足突然躍起,跳入草叢深處。
◎出現在草原中的蝗蟲成蟲  草食性的蝗蟲幼蟲,身體的保護色是綠色;但到了成蟲時期,由於在產卵和交尾時,必須到植物稀疏的地面進行,所以羽化後的體色,通常變為和地面非常近似的褐色。此外,到秋天的時候,成蟲的體色也會跟著變為近似枯草的顏色。同樣是草食性的昆蟲,也會因生活棲所和成長期的不同,而改變體色。

蝗蟲的介紹9

防治蝗災應著手生態建設
如果說化學防治蝗蟲出於必要,那麼生態防治蝗蟲則出於必然,要讓人們完全擺脫蝗蟲干擾,並不為此操心憂慮,除蝗專家坦言:“徹底改善生態環境才是消滅蝗災的治本之策”。
專家們認為,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準明顯增強,治蝗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水準,控制蝗害是完全有把握的。但要談徹底消滅蝗災為時尚遠,我國的蝗蟲適生區還有2000多萬畝,新的蝗蟲孳生環境又在增加;而且目前草地蝗蟲的防治面積只佔發生面積的16%,同時,我國荒漠化面積正在呈擴大趨勢,特別是水土流失面積佔到國土面積的38%,這些都是防蝗除蝗的不利因素,因此蝗災在短時期內是難以根除的,所以必須要樹立長期治蝗減災的思想,建立科學可行的長效機制,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
專家們認為,“三分改,七分保。”“在綠樹成林、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的環境下,蝗蟲是決難孳生的。”在對蝗泛區開展改水、改造植被、改變土壤、改善小氣候的同時,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和數量化,使蝗蟲有足夠天敵與其對抗,這樣,即使有蝗災發生,生態系統也可以將其自然殲滅。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去年新疆昌吉州548萬畝草場發生蝗蟲災害。該州累計投放牧雞、牧鴨5.3萬隻,採取堆石築巢法招引粉紅椋鳥19萬隻,短短數天,牧雞、牧鴨以及粉紅椋鳥成功防治蝗蟲重度發生面積129萬畝。
專家們認為,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的監理制度,確保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也是當務之急。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建設的監理制度比工程監理更為重要,目前我國中西部正大規模實行退耕還林,在制定政策和規劃項目時,一定要由生態建設專家來負責和參與,特別要注意努力建立多物種的相互制約機制,比如在重發區大面積種植草牧棲、紫粒莧、苜蓿等優質牧草,徹底改造蝗蟲孳生環境,確保生態平衡。
防治蝗災過程,也是生態治理的過程。連續發生的蝗災再次警示人們:再也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代價了。隨著黨和政府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生態保護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蝗蟲被徹底控制之時,也將是我國許多地方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之日。
“雞蝗大戰” 6萬隻雞每天滅蝗600萬隻
8 月中旬,記者前往河北壩上地區採訪,見到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滅蝗戰鬥。不見飛機轟鳴,不見噴灑農藥,而是一群柴雞隨著主人的哨聲,撲向一片片有蝗蟲的草場,左尋右覓,展開圍殲戰鬥。別看平時蝗蟲能飛能跳,可在這些機靈的柴雞面前卻顯得格外的笨拙,隨著柴雞飛舞,大小蝗蟲紛紛斃命。牧雞主人劉滿英告訴記者,一隻柴雞一天能吃掉1000餘只幼年蝗蟲,100多只成年蝗蟲,河北省農業廳有關人員告訴記者說:今年,河北張家口、承德壩上草場蝗蟲發生面積970.5萬畝,為了保護草場、對付蝗蟲,河北省採取生物滅蝗方法,共投放了6萬多只牧雞在草地上與蝗蟲進行“雞蝗大戰”,每天將有600萬隻蝗蟲葬身雞腹。目前滅蝗工作已經接近尾聲,這些秋後的螞蚱確實已經蹦達不了幾天了。

蝗蟲的介紹8

天敵防治受重視
除了化學和生物防治蝗蟲外,近年來,天敵防治越來越受人們重視,河北、內蒙古、山東等地都採取了雞鴨滅蝗,新疆還招引粉紅椋鳥滅蝗。為何如此?維護生物圈中的平衡。生態專家認為:生物災害出現是生物圈裏的不利於人的事件。蝗災及其他昆蟲對農作物的破壞,是最引人注目的生物災害。蝗蟲吃掉植物是它求生的本能,它也是食物鏈中的一環,還有別的動物等著吃它。蝗蟲成災,是它一下子生長繁殖太多,打破了原來生態平衡的結果。用化學方法滅蟲只能在一定時期有效,農藥長期使用,害蟲有了抗藥能力,又會成災,而這些化學藥劑的殘留,對人類自身和人類的生物朋友還會造成傷害。因此,改善生態環境,幫助這些害蟲的天敵得到發展,以抑制害蟲的繁殖,才是最好的辦法。現在草原上牛羊禁牧,是因為大牲畜以牧草為食,蹄踏齒啃,毀壞草場。放養牧雞牧鴨則以毀壞草場的昆蟲為食。既消滅了蟲害,還能加快長速。如此一來,雞群就成了草原的衛士,河北壩上地區的6萬隻牧雞,一天能吃掉600萬隻蝗蟲,作用不可低估。

蝗蟲的介紹7

微孢子蟲治蝗
河北省平山縣大舉治蝗,他們採用的不是化學藥物,而是採用新型生物武器———“微孢子蟲”,數十人身背新式機動噴霧器一字排開,對蝗蟲展開了拉網式的圍剿。而與以往不同的是,機動噴霧器噴出的不是農藥,而是一種肉眼看不到的小蟲子,每一毫升中就有1000億隻。有關專家認為,雖然有機磷農藥具有成本低、顯效快等特點,但如長年持續使用有機磷農藥滅蝗,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將是嚴重的。有機磷農藥在滅蝗的同時,將蝗蟲的天敵如鳥類、蟾蜍等也大量殺死。破壞了環境和生物鏈,而蝗蟲的抗藥性又一代比一代強,用藥量也逐漸增加。特別是農牧業開發區,藥物的殘留如果流入食品和飲用水源之中,還會引起污染。中國農業大學的一項科研成果———微孢子蟲治蝗法引起了治蝗人的注意。去年,他們開始在一些重要控制地區大面積推廣。經過噴灑,蝗蟲在吃下這種微孢子蟲後,寄生在蝗蟲體內,在兩至三周內蝗蟲行動遲緩,飛翔能力下降,直至最後死亡。

蝗蟲的介紹6

現代定位系統測蝗情
根據農業部的部署,各地都在採取相應的措施。以河北來看,多種方法都得到了較好的運用。滄州市轄區黃驊、鹽山、海興等縣市,是我國蝗蟲的高發區,中國第一次飛機除蝗就發生在該地。自1977年以來,這裡已經連續7年乾旱,造成了蝗區,河水斷流,溝塘乾涸、水庫露底,同時撂荒土地增加,植被密度下降,給蝗蟲生存創造了條件。於是近幾年來蝗蟲一直不斷,但地方政府一直採取有效措施,基本達到蝗蟲不起飛、不擴散、不成災的效果。
為了做好今年的防治工作,農業部杜青林部長,親臨該蝗區進行調研,會同省市領導一起研究對策,使該區更加強化了防範措施。堅持做到資訊傳遞到位、技術指導到位、物資供應到位、資金保障到位。確保蝗蟲不起飛、不擴散、不成災。蝗情監測採用了現代化的GSP定位測量系統,對蝗蟲產生和遷徙都能做到一目了然。蝗蟲防治採用了專群結合、飛地結合、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生態防治相結合。特別是專業防治隊伍,做到了“三統一,五集中”。即集中時間、集中人力、集中物資,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用藥、統一除治、統一驗收。在滅蝗最佳時機,噴灑農藥的運五飛機及時升空,在一個星期時間作業17個架次,防治密集連片蝗蟲發生區域36萬畝。在此同時,全市出動專業隊97個,人員58791人次,動用車輛1759輛次,大型機械118台,機動噴霧器1600台,手動噴霧器22438台,完成地面防治42萬畝。另外對一些蝗蟲發生較輕,但達到防治標準的農田採用地面機械化為主,人工防治為輔的原則進行挑治,共完成近30萬畝。使整個飛防效果達到了99%,地面防治效果達到97%。

蝗蟲的介紹5

多法並舉消滅蝗蟲害
面對近幾年連續發生的蝗災,國家有關部門和重點蝗區立即積極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農業部總結了科學的防治決策和防治戰術。即:在防治策略上,要突出飛蝗、兼顧土蝗和草原蝗蟲,狠治夏蝗、控制秋蝗、壓低來年發生基數;在防治戰術上,採取“四個結合”,即重點挑治與普遍防治相結合,地面防治與飛機防治相結合,群眾防治與專業隊防治相結合,應急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相結合;在防治技術上,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綜合運用應急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態控制技術。同時連年派出工作組赴蝗災區調查蝗情,督促指導防治工作。河北、內蒙古、山東、天津等8個省市區對高密度蝗區實施防治。

蝗蟲的介紹4

誘發蝗災原因
近年來在黃河流域和華北等地區的老蝗區蝗蟲重現,新蝗區不斷萌生,飛蝗的發生頻率逐年上升。飛蝗為何“死而復生”?有關蝗蟲研究專家分析:一個重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久旱必生蝗。近幾年,我國華北、西北、東北和黃淮海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旱災。其中黃淮海地區出現了50年未遇的旱災,比如河北的張家口和承德,已經四五年沒有下過一場透雨。河流、湖泊和水庫的水位下降或乾涸,以及沿海灘塗的拓展等,使蝗蟲的適生繁殖環境不斷增加,容易使飛蝗孳生。
氣候變化是客觀原因,但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則是內在原因。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農科院的專家們一針見血地指出:近幾年蝗災的屢泛,雖與氣候乾旱異常有關,但蝗蟲發生地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是導致蝗蟲成災的直接根源。無論是飛蝗還是草地蝗蟲,它們必須在裸露的土地上產卵,如果沒有裸露的土地就無法繁衍它們的後代。近年來隨著各種產業的開發,越來越多的植被受到破壞,尤其是江河湖畔的樹木被亂砍濫伐,水土流失加重,裸露的土地越多,飛蝗繁殖的場所也越廣。天津某地一座水庫乾涸後,由於綠化和防治措施沒有跟上,居然成了“螞蚱窩”,每年要施放數十噸農藥才能控制蝗情。
草地蝗蟲的誘發因素是過度放牧。在我國北方的廣大牧區及農牧交錯區有著不同季節的草場。近年來,由於草場管理不善,載畜量過大等原因,出現了過度放牧,導致草場的退化。而草場退化形成的裸露土地也為草原蝗蟲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草原蟲害反過來又加劇了草場的退化和沙化,一位在內蒙古工作的治蝗專家痛心地說:上世紀80年代的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有梭梭林124萬畝,那時的草原是“抬頭可見百靈鳥,隨處可見沙雞”但由於連年人為的破壞和鼠害的威脅,植被嚴重退化,當地的降雨量以年均0.42毫米的速度遞減,氣溫以年均0.03攝氏度的速度遞增。如今梭梭林只剩下8.2萬畝,乾旱、少雨、裸露和天敵消逝都是孽生蝗蟲的條件。如今內蒙古蝗蟲發生面積已經突破了億畝,是引起人們高度警覺的時候了。

蝗蟲的介紹3

蝗蟲,危害性極大,人們把它與乾旱、洪澇一起列為農業生產的三大災害之一。
蝗蟲所到之處,農作物枝殘葉落,農田慘遭破壞。
近年來,隱退多年的蝗蟲捲土重來,目前我國一些受蝗蟲危害地區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他們在採取化學防治蝗蟲的同時,也積極採取生態防治措施,用牧雞、牧鴨,甚至“牧鳥”的方式滅蝗,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控制住蝗害,人們進行著不懈的努力。請看本報記者來自河北的調查報道———
蝗蟲捲土重來
蝗蟲按季節分為夏蝗和秋蝗兩種,其繁殖力極強。由於蝗蟲危害性極大,與乾旱、洪澇一起被人們列為農業生產的三大災害之一,在蝗蟲高發區,對農作物的危害極大,面積可達30%—70%。
今年以來,蝗情仍然不斷告急,甚至呈擴大趨勢:
山東出現蝗情,黃河三角洲蝗蟲發生面積達到470萬畝。
為確保蝗蟲不起飛成災,山東省成立了治蝗指揮部,組織機動防治隊140支、培訓專業人員近萬人次、動用了600噸滅蝗農藥、740萬元專用資金,並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了全國第三個滅蝗專用機場。全面推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定位導航,增加飛機作業滅蝗,使得蝗災得到有效控制。
山西省北部大同、朔州、忻州部分地區400萬畝農田作物遭到土蝗危害,據農業植保部門提供的蟲情情報稱:遭受蝗災大田的土蝗蟲口密度一般每平米為五十頭左右,嚴重發生區蟲口密度達一百頭以上。土蝗不僅把今年退耕還林、還草的部分苗木吃光,而且還大面積危害農田,在朔州市部分地區,農田L播剛剛出土的豌豆、苜蓿等青苗已被蝗蟲吃得所剩無幾。
甘肅省蘭州、金塔、景泰等地相繼報告蝗災,其中景泰縣受災面積已超過75萬畝,其中重災區有30萬畝左右。平均每平方米的面積就有65隻蝗蟲作害,最嚴重的地方每平方米有300隻左右的蝗蟲。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800萬元,僅受災最為嚴重的寺灘鄉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00萬元。據當地農業技術中心介紹,這樣嚴重的蝗災,在景泰縣的歷史上從未有過,在甘肅省內也是十分罕見的。
蝗災最為嚴重的省份當數河北和內蒙古,近些年,兩個地區每年蝗蟲發生面積大都在千萬畝之上。河北的滄州、保定、唐山以及壩上的張家口、承德都是高發區,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治蝗。今年滄州有164萬畝灘塗和農田發生夏蝗,張家口、承德有970萬畝草場和農田發生土蝗。其中張家口有蝗面積為485萬畝,過去蝗災並不常見的蔚縣桃花鎮,一下大面積發生蝗蟲,短短兩三天時間,有8000畝農田被啃個精光,有5000畝農田需要補種。
內蒙古今年發生蝗災為全國之最,成災面積近9000萬畝。
經過兩年多的草原恢復治理,錫林郭勒草原現在已經漸漸從沙漠化草原過渡到典型草原。然而一場歷史罕見的蝗災,毀滅了7千多萬畝剛剛恢復的草原,京津風沙治理屏障被吃掉。內蒙古今年不僅受災面積超過了往年,受災程度也超過了往年,有些地方草場損失超過70%,僅防治經費就超過了億元。飛蝗不僅襲擊農田和草場,同時還襲擊城市。7月31日深夜3時,草原飛蝗遮天蔽日的飛向呼和浩特市,市民們在次日早晨開門,發現青城變成了“蝗蟲城”,數不盡的蝗蟲一夜之間佈滿了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有的地方堆積厚度達到3公分多。它們四處飛舞,街道上到處是被蝗蟲咬落的樹葉和被車輛軋死的蝗蟲。儘管環衛工人們每隔一個多小時就清掃一遍,但是蝗蟲很快又落滿了。據84歲的呼市居民王鳳英老人講,她在呼市已經生活了67年,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蝗蟲。

蝗蟲的介紹2

圖例:蝗蟲又名「蚱蜢」本省稱「草螟」
特徵:通常為綠色、褐色或黑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
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癒合不能活動。腳
發達,尤其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使牠成為跳
躍專家,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產卵器
沒有明顯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別。

食性:喜歡吃肥厚的葉子,如甘藷、空心 菜等

變態:不完全變態
蝗 蟲 的 一 生交尾後的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 產卵時,雌蟲會分泌白色的物質形成 圓筒形栓狀物,然後再把卵粒產下。 這是已發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 蝗蟲的卵約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蟲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時其 外形和成蟲很像,只是沒有翅,體色 較淡。 若蟲在最初的一、二齡長得更像成蟲 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例。 到了三齡長出翅芽,這是四齡翅芽已 很明顯了。 五齡時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 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 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

蝗蟲的介紹1

後腿發達,用後腿可以跳比身體長數十倍的距離。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和成蟲相似,只有翅膀有無的分別。後翅為半透明。一些種類的蝗蟲翅膀退化變小,一些種類如菱蝗已喪失飛行能力。
體色有綠色和褐色,與種類無關;是生活環境的保護色。
蝗蟲口大、下巴發達,以植物葉片為食,蝗蟲喜食蘆葦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類植物,蝦須草海蓬子。一些蝗蟲種類是雜食性,也吃昆蟲屍體,甚至連同類的屍體都吃[1]
一些種類的雄蟲會發出聲音吸引雌蟲,但是是以磨擦翅膀和後腿發出聲音,與蟋蟀用前翅的發音器官發音結構不同。